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只是想快速看一下手机,却不知不觉地刷了好几个小时,下定决心要减少使用手机时间,却又总是陷入同样的循环?其实,这背后的原因远比缺乏意志力复杂,它涉及到我们的大脑与智能手机这一现代科技产品之间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数字时代的陷阱
在原始社会我们是不是会迅速地发现猎物或危险?这是由于我们先天自带的探索未知的本能造成的。而现在,当我们刷短视频时,是不是也经常停不下来?视频平台把内容剪辑成一段高刺激的视频,不管是搞笑、新奇还是冲突片段,都能瞬间引起我们的关注,更神奇的是,视频平台还安排了随机奖励机制,让我们永远难以预料下一个视频的模样,这种未知感激发了我们的探索欲,当我们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时,大脑就迅速分泌多巴胺,让我们体会到开心,我们就会一直刷下去。
在原始社会,被群体接纳意味着有更多的生存机会。由此可见,我们天生就渴望得到别人肯定。而现在社会媒介的“点赞”“评论”“分享”机制,就像是虚拟的部落认可体系。当我们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的时候,大脑就会分泌很多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这样就让我们觉得幸福而满意。这种虚拟交互作用会导致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
在原始社会,红色一般代表食物、危险和重要情报。所以我们祖先在看到红色的时候,往往会本能地去关注它。而现在,小红点通知就像是一个现代版的“求救信号”,诱使我们不断去查看、去回应。
图/pixabay
戒手机,为何越戒越痒
很多人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戒掉手机瘾,比如卸载APP、设定使用时间限制等。然而,这些方法往往效果不佳。坚持几天后,我们就会开始“报复性”地刷手机,时间更长、沉迷更深。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看手机时间越长,越需要更强的刺激
就像我们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微辣就觉得很刺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更辣的口味才能获得相同的满足感。同样地,长时间使用手机会让大脑的“多巴胺系统”变得迟钝。为了获得相同的快乐感,我们就需要更强烈的刺激。这就是为什么短视频、游戏和社交软件越来越让人上瘾的原因。
越禁止,越想做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白熊效应”实验。实验者告诉参与者不要想北极熊,但结果却是参与者越不想就越会想。同样地,当我们越强迫自己不看手机时,大脑反而会越“痒”。这种反抗心理让我们更加想看手机。此外,在戒手机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补偿心理”。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没有看手机时,大脑就会误以为我们应该“奖励”自己一下。于是,在某个时刻我们就会疯狂地看手机来“补偿”自己。
与大脑和解
既然手机成瘾是进化与科技碰撞的结果,那我们不能靠“硬戒”,而要顺应大脑的机制,温和调整习惯。
1.逐步减少使用手机时间:给大脑一个适应的过程
如果突然不再使用手机,大脑会有抵触情绪,以应对突发性的变化。所以可以采用逐渐缩短使用时间的办法,使大脑逐渐适应。例如,如果每天刷6小时手机,可先尽量减少5%的使用手机时间(约30分钟),然后再逐渐减少,直到理想状态为止,就可以达到目的了。
2.寻找替代活动:用更健康的方式获得快乐
短视频的随机奖励机制会让我们产生探索的快感,而户外徒步、摄影、观察自然等活动同样能激活探索欲望,并提供更持久的满足感。
比起单纯刷社交媒体,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更有益于催产素(亲密激素)的分泌、降低焦虑和提升幸福感。
许多游戏和社交平台利用成就系统(等级、徽章等)让人上瘾。实际上,烹饪、绘画、乐器演奏、健身等活动,也能给人们带来类似的长期成就感,并且更加健康。
3.优化环境:减少诱惑提高自控力
睡觉前1小时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避免睡前不知不觉刷屏,把手机闹钟换成传统的闹钟。将桌面上的社交软件移到文件夹深处,把那些减少大脑刺激的非必需的通知关掉。
设定“无手机时间”,比如在吃饭、聚会、看书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分心,主动把手机调成静音。另外,由于彩色界面比黑白界面更吸引眼球,使用“灰色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间。
文 | 代诗琴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浦江医院心理治疗师
蒋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浦江医院副主任医师
编辑 | 孙青
审核| 叶海霞
监制 | 李文井
医学支持 | 上海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
原标题:《为什么越戒手机却越上瘾》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