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编辑
《音乐之声》的剧情可分成三个转折,铺陈玛丽亚的故事,描述她在修道院实习,来到特拉普家庭,然后与后者一同逃离纳粹掌控。虽说每个阶段出现的人物,但剧情的主轴仍是“音乐”——善于歌唱的玛丽亚,透过音乐教化特拉普家的孩子,最后感动了上校的心,终得美满姻缘,并证明音乐永能感化人心。
玛丽亚是阿尔卑斯山上一所修道院的实习修女。不同于其他修女,天真烂漫的她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一天,大家祷告时,又发现玛丽亚迟到了——原来她刚在外头忘情歌唱,直到钟声响起才匆忙回来。
受够玛丽亚的几位修女来到院长办公室,决定好好讨论玛丽亚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伴随着办公室外玛丽亚闯祸的尖叫,漫长的讨论后终于在院长的主持下得出结论....。于是玛丽亚被唤入院长办公室内,和院长谈论她的未来:慈悲的院长看出这儿终究不是她的居身之所,决定让她下山,到一户向修道院请求家庭教师许久的人家担任老师。
对未来充满徬徨和不安感的玛丽亚提着行李,一路忧心忡忡地赶到这户人家;在她眼前的是栋包含美丽庭园的巨大豪厦,而房子的主人则是特拉普家的核心人物——前奥匈帝国海军的盖尔·冯·特拉普上校以及他与前妻生的七名子女,其中最大的丽莎16岁,最小的葛莉泰才5岁。由于没有母亲,身兼母职的上校以严格的军事化方式教育孩子,可玛丽亚来临后却改变了整个家...;他教这些孩子唱歌,带他们嬉戏,并教这些孩子演布偶戏等才艺,因此博得孩子们的喜爱。但另一方面,这些事逐渐传到忙碌的上校耳中,却多少令他有些不快。
其实,上校虽然离家如此久,但不全是为了公务:他和维也纳的爱莎女伯爵已经交往了一段时间,两人的发展也快步入红毯。而另外一方面,上校的大女儿却爱上了纳粹的小传令兵劳夫,因此常背着上校溜出来私会。这一切,却因玛丽亚的影响力而逐渐改变。
终于,上校带着爱莎女伯爵回来了。他要“验收”玛丽亚几个月来的成果,以及证实些传言。结果他差点被孩子们的“恶行”气昏:爬树、游泳、穿不要的窗帘作成地衣服以及玛丽亚的顶撞之词。结果两人大吵一架,玛丽亚被上校赶出了门。但就在她将离去时,孩子们唱起了《音乐之声》,优美的歌声感动了冷酷的上校,使他以优美的歌声附合而唱。于是,玛丽亚留下来了,并带领孩子一同准备下特拉普宅邸将在下星期举办的舞会。
舞会准备的十分成功,玛丽亚与上校间的关系也迅速升温。孩子的表演赢得来宾的喝采,但舞会一结束玛丽亚却迫不及待的跑回修道院。回到院里的玛丽亚像变了人似,整天不发一语却只顾著祷告。直到有一天,她终于告诉玛格丽特修女想早日成为正式修女的心愿:因为她发现她已不知不觉爱上特拉普上校了。为了躲避这一切,她决心成为一位虔诚的修女。但在院长循循善诱下,玛丽亚终于理解自己的梦想不该躲避,而应坦然面对。于是玛丽亚又回到了特拉普家。这时,少了玛丽亚的特拉普家却陷入愁云惨淡中,不但孩子们想念玛丽亚,上校的心也迷上着她。玛丽亚回来后,不但孩子们高兴起来了,同上校居住的爱莎女伯爵也发现自己挽不住情人的心,自己退出这有点暧昧的三角关系。不久,上校向玛丽亚求婚,而她也坦然接受了这段如梦似幻的爱情。
步入礼堂后,玛丽亚与特拉普一家人共度欢乐的家庭时光,同时也积极准备音乐节的表演节目。可是同时,纳粹的魔掌也逐渐深向这家人:纳粹德国合并掉奥地利后,开始吸收奥国军人加入纳粹阵营,忠勇爱国的特拉普上校自然也是纳粹亟欲招募的人才。无奈特拉普上校坚决不肯点头,纳粹只好用尽各种手法,包含威胁利诱,强拉上校入营。于是上校和玛丽亚开始计划秘密流亡瑞士的潜逃计划……
音乐节会场上,大家的表现都很精采,但特拉普家庭优美的歌唱却广受大家欢迎。在观众的掌声中,特拉普全家缓缓消失在舞台上……经过一番后,比赛结果揭晓:特拉普家顺利拿下冠军,但领奖时却迟迟不见他们出现:原来,在上校的朋友麦斯精心安排之下,玛丽亚和上校带着七个孩子已在逃离的路途中。他们在修女的掩护下,躲过了纳粹党人的搜索,最后在修女们的祝福中,朝自由的山头缓缓行进……
人物架构
编辑
修道院
编辑
修道院院长
苏菲亚修女
玛格丽特修女
伯莉丝修女
修女甲
修女乙
修女丙
特拉普家族
编辑
盖尔·冯·特拉普上校
玛丽亚
丽莎·冯·特拉普
弗德瑞克·冯·特拉普
路易莎·冯·特拉普
柯特·冯·特拉普
布姬塔·冯·特拉普
玛塔·冯·特拉普
葛莉泰·冯·特拉普
其他
编辑
爱莎女伯爵
劳夫
麦克斯·戴维勒(旁白)
宴会主持人甲
宴会主持人乙
纳粹军官
曲目
编辑
第一幕
编辑
《Preludium》 –修道院院长、修女们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 玛利亚
《玛丽亚》(Maria) – 伯莉丝修女、苏菲亚修女、玛格丽特修女、修道院院长
《我的最爱》(My Favorite Things) – 玛利亚、修道院院长
《我的最爱(重复1)》(My Favorite Things (Reprise 1)) – 玛利亚
《哆来咪》(Do-Re-Mi) – 玛利亚、孩子们
《十六将要十七》(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 劳夫、丽莎
《孤单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 玛利亚、孩子们
《孤单的牧羊人(重复)》(The Lonely Goatherd (Reprise)) – 葛莉泰
《爱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 – 麦克斯、爱莎女伯爵
《音乐之声(重复)》(The Sound Of Music (Reprise)) – 玛利亚、盖尔上校、孩子们
《Ländler》(纯音乐)
《再会歌》(So Long, Farewell) – 孩子们
《Morning Hymn》 – 修女们
《攀越群山》(Climb Ev'ry Mountain) – 修道院院长 修道士
第二幕
编辑
《我的最爱(重复2)》(My Favorite Things (Reprise 2)) – 玛利亚、孩子们
《无法停止》(No Way to Stop It) – 爱莎女伯爵、麦克斯、盖尔上校
《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 – 玛利亚、盖尔上校 †
《Gaudeamus Domino》 – 修女们
《玛丽亚(重复)》(Maria (Reprise)) – 修女们
《Confitemini Domino》 – 修女们
《十六将要十七(重复)》(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eprise)) – 玛利亚、丽莎
《哆来咪(重复)》(Do-Re-Mi (Reprise)) – 玛利亚、盖尔上校、孩子们 1
《雪绒花》(Edelweiss) – 盖尔上校
《再会歌(重复)》(So Long, Farewell (Reprise)) – 玛利亚、盖尔上校、孩子们
《Finale Ultimo》 – 修女们
备注
编辑
除特殊注明外,曲目列表均是初版音乐剧的曲目排列。
† 有时候被《好事》(Something Good)取代,该曲本是为电影版所写。
‡ 在1998年复演时被《孤单的牧羊人》取代。
在某些版本中,《我的最爱》出现在《十六将要十七》之后的暴风雨场景中,而《孤单的牧羊人》贝移动到了音乐会场景。
很多场次的舞台复演也包含《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和《好事》,这两首歌原是理察·罗杰斯为电影所写(虽然电影初版音乐剧词作家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去世后拍摄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