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那天,男家备花轿,轿底内要放“轿底肉、轿底面”,以示“制煞”;轿贴“轿封”,男左女右,写上本姓最高官衔,一以显耀家第,二以“制煞”;礼书(结婚书)、大帖(男家主婚人给女家主婚人的拜帖,拜帖至少五张,一张是“合府通拜”)、礼盘(放置礼书、大帖、聘金、开书、观书)、礼杠(放十色东西)等,配着鼓吹乐队送往女家,叫“送礼”。新郎衣饰一新,带着童男、童女二人(俗称新郎伴、新人伴)随往迎娶。女家备妆奁、橱桌、箱箧、家具、衣服、被褥、首饰等嫁妆送往男家。新娘穿红衣、着艳裙(裤)头罩一幅红罗(民国初年一般民女出嫁穿戴凤冠霞披,后戴凤冠),带着“小舅子”(由弟弟或侄儿充当)上轿出嫁。
上轿时,新娘和母亲都要啼哭,有的还一边哭,一边唱“哭嫁歌”,其歌词委婉凄然,其歌声却悲中带喜、新娘表示不愿离开,母亲则表示不忍心女儿出嫁。上花轿前新娘向长辈叩拜,受拜者须给见面礼钱,多少不等,并由父兄扶进花轿。花轿到男家,新郎以染红的米停放在轿上,以示“制煞”,并由喜娘唱吉词开轿,到厅堂中举行拜堂仪式,厅堂中放一火炉燃炭,抛撒爆米花,以示夫妻亲热之意。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宗,后拜父母、翁姑,最后新郎、新娘互拜。进入洞房,新郎、新娘并坐床沿,撒帐,有的由小男孩滚床(意能生男孩),新郎用手揭开新娘盖面的红罗,后饮合欢酒。
是夜,各地大都兴“闹房”。闹房时,多由男方诸亲好友参加。闹房内容是出一些新郎、新娘难为情的节目,戏谑一对新人。如让一对新人相对走一条板凳,称过“独木桥”;让新郎嘴伸舌去吃含在新娘嘴唇上的糖果等;有的地方闹房时,还唱着各种戏谑而又粗鲁的闹房歌,闹够了,小伙子们才心满意足离去。
回门(归宁)婚后第二天,新娘要“会亲”,吃“新人饭”,
亲友们有意用特大饭碗盛饭给新娘。接着“拦门喜”,宾客掏腰包买鞭炮祝贺、“落灶前”,新娘初次下厨房,象征性动动厨具,以示理家开始,之后,新妇给婆婆衣物,以示孝敬,并对婆家长者行叩拜礼,受拜者亦给多少不限的见面礼钱。女家备竹椅、灯、甘蔗等,由至亲送到男家,请回新婚夫妇,俗称“请头行”。晚上,女家设宴招待新婿,并请长辈作陪。回门之后,婚嫁之期就算正式结束。
旧时,男女婚姻都听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农村还普遍存在童养媳及早婚现象。1951年,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父母和他人不得干涉包办,婚嫁大都比较简单,其中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结婚仪式几乎革除殆尽,曾出现女方不要男方聘金,男方也不要女方嫁妆的新风尚。六十年代后,旧习渐起,不少人套俗行事,女方向男方要聘金,要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称礼品,称“三转一响”。八十年代,要求更高,双方竭力张罗排场。男方要给高聘金。城镇迎亲时雇小汽车,滥放鞭炮,“招摇过市”。女方配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双用收录机、大立柜、五斗橱、沙发等十几杠送往男家。最近虽有旅行结婚者,但仍要设宴席招待宾客,少则几桌、多则数十桌。此习奢侈浪费,群众深感结婚之难,有关部门正积极引导勤俭办婚事、提倡树立新风。
丧 葬
福清地区人们把丧葬称作“白喜事”。有“丧事比喜事大”的习俗。对丧者忌讳用“死”字,以“老了”、“过后”、“走了”、“去了”等词代之。丧事规模视经济条件而定,一般有下列过程:(立奇)(立)喜寿、选葬地、出厅、戴孝、报丧、入殓、烧席、守灵、出葬、安葬、回龙、伏山等。
(立奇)喜寿(制棺木) 老人年迈,下辈就着手“(立奇)喜寿”。木质一杉、二松。“四甲”棺木(四块木板制成)为上等。一般棺底宽1.6尺、帮高1.05尺、盖宽1.8尺。“寿”朱漆配画,上插朱漆筷子数副,木制饭匙数把,插的数量视儿孙多寡而定。放置于祖厅(厅堂)中。已出嫁女儿要买蛋、面祝贺。
选葬地(墓地)葬地多由风水先生(又称“地理”先生)选定,一般是面洋(水)背山为佳。
出厅上寿(指50岁以上)的老人,弥留之际家人把其卧床移向祖厅,俗称“出厅”。亲属陪伴守夜。在异乡的亲人,尽可能赶回与之见上最后一面,聆听老人遗言。母病危要请母舅临场。
戴孝长者寿终,子孙须穿孝服、草鞋,女的蓬头散发,以示戴孝。
报丧丧家大门上贴白纸,写上“严制”“慈制”;或用黄纸、白纸写上丧者生平简历和嫡系子孙名单,讣告亲友,并往亲戚家报丧。亲戚包祭礼钱,朋友送花圈或布联,致哀。
入殓丧者临危时,要为其梳头、更衣、穿鞋、戴帽。寿衣多系丧者出嫁女儿缝制。一般穿单不穿双,忌穿毛类制服。丧者脸蒙一纸,为“蒙面纸”,眼盖铜钱,叫“盖眼睛”。旧时,富户还用绸缎或棉布数十匹包札丧者,叫“梱殓”。丧者头部不包扎的,叫“半殓”;全身包扎的,叫“全殓”。入殓时,长子抱头,余者抱腰、膝,女、媳、孙等围绕柩前哭泣。母死入殓要通过母舅,俗语“父死扛去埋,母死等舅来。”然后男先女后,各执蜡烛左右绕棺三次,俗叫“环棺”。盖棺前,亲属须最后睹死者一面,向遗体告别。后才上盖,钉上棺木钉,帮与盖之间涂上漆灰,叫“封棺材口”。
烧席一入殓后,把丧者生前睡的草席及日用品放在路旁焚烧。
守灵灵柩停放厅堂中,亲属轮流守灵。现一般人家都布置灵堂,中挂遗象,前置子女花圈,旁悬亲戚朋友送的花圈或布联。连续不断地播放哀乐。
出葬(出殡)一般在中午举行。是日,丧家都穿上白衣孝服,其子女披麻戴撮头帽,俗称“孝撮帽”,孙戴羊角帽,重孙所戴的帽子系上红线,女婿腰结白布条,孙女婿结的白布条贴上一小块兰布。子与长孙手执哭丧杖(俗称孝杖)。参加吊唁的亲朋手臂结白布条,现多是在胸前别手帕与“悼”字(男丧别左,女丧别右)。出殡仪式由较有声望的人主持。先在家中或灵堂前哭祭:子孙等在柩前朝灵跪拜,来典祭者行三拜礼,现多为三鞠躬,并在灵前烧纸钱,叫送“盘缠”。旧时,灵柩出门后,亲友还在门前或中途致祭,叫“路祭”。出殡时,柩前执白旗者为前导,后顺序是高照灯、高脚牌、香亭、魂轿、乐队。戚友族人均在柩前肃行,丧家跟在柩后。老年妇女,旧时坐轿,现坐三轮车,送灵柩上山。至大路口,丧者子女向送葬的来友叩头,叫“谢孝”,来友遂散回。
安葬灵柩放入墓穴后,长子引路,撒少许土于棺盖之上,并在墓穴周围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俗亦叫“环棺”,后才安葬。葬毕,丧属在墓前跪拜烧纸。
回龙礼葬后,白旗换上红旗,孝服換穿吉服,埋葬工具都贴上一块红纸,列队回还,俗称“回龙”。到家后,丧属要到厅堂灵祭,由长者领全家向遗象跪拜或鞠躬。下午或晚上,丧家摆酒席,俗称“丧酒”,宴谢参加吊唁和参加与办丧事的亲友。
伏山葬后第二天,丧家到坟地烧纸祭奠和培土,谓“伏山”。至此,丧葬基本结束。
寿终、入殓、烧席、守灵、出葬、安葬、伏山,丧属都要大哭,尤其是女眷,哭丧时,除了一般呼天唤地的哭喊外,有的还夹杂一些程式化的哭歌。
是年,农历除夕,丧家门上贴兰纸,写“守制”两字,不参加庆贺活动。
丧属都要戴孝。儿子及媳妇必须服孝三年,女儿周年脱孝,换穿吉服。妻为夫亦服孝三年,夫为妻一年就可脱孝。儿子待百日后方可剃发,俗叫“留百日”,以示孝道。
人死后,四十九日中分为七旬(每旬七天)。旧时,富户每旬请僧道诵经,所谓替死者引道。第六旬由戚友代备祭品奠祭,所谓六旬死人不吃家中饭。平常人家虽然不请僧道做佛事,但在七旬或百日或周年亦做“功德”一次,所谓替丧者解冤赎罪。
福清还有“拾骨”之俗,即死人葬后若干年,因基建、水利等用地,或改选“好风水”的地方,遗族挖出祖宗骸骨,改葬另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办丧事从简,带有迷信色彩之旧俗逐渐废除。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操大办丧事之风,在富户人家中渐起,雇鼓乐队吹吹打打,办酒席十几二十桌,花费金额惊人。近年一些干部和有识之士渐行火葬,但为数不多。
添 丁
过去,妇女怀孕后,忌讳甚多,如:禁止在孕妇影子下动锄头、铁器等物,说是防止婴儿受伤;孕妇不得拿茶刀、剪刀,否则婴儿五官会受伤害,不得圈羊毛线或用线、绳缠扎物件,说是防止婴儿手脚弯曲不直;不得看傀倡戏(俗叫手提戏),否则会出现怪胎……诸如此类迷信禁忌,现在较开明的人家逐渐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让孕妇多看美丽、漂亮的婴儿画图,孕妇精神要愉快,这在优生学上说,不无科学道理。
妇女分娩一个月内,应在卧房静养,叫“坐月子”,俗称“做月地”。在此期间,产妇每天要吃鸡、肉、蛋、面等滋补身体的东西。旧时,穷家产妇,产后几天便要做家务,哪谈得上有好东西吃。还由于重男轻女或无力抚养小孩缘故,常出现溺、弃女婴现象。富裕人家则大不一样,生男孩后第三天,大设酒席宴客,叫做洗“三旦”,名为“汤饼宴”。
产后十四日,产妇家向亲朋分送红蛋和一碗面,叫做“分面”(现有的分糖果),以示报喜。亲友则回谢蛋2—4个,表示祝贺;亲戚送鸡(猪肚、肉、蛋)、线面等贺喜,谓“压腹”。在十四日或一个月之内,他人一般不得进产妇卧室,谓之“禁冲”。弥月时,娘家要备婴孩的衣帽、摇篮等物,亲友送礼,再表祝贺。是日,产妇家设筵席,宴请六亲九眷,称办“满月酒”,以表庆贺。小孩周岁,外祖家要备礼物祝贺一番。上述习俗内容,旧时,城乡多限于生男孩家,现农村仍沿旧俗,而城镇则不分生男生女了。
生 辰
一般男女,自少至老,每年诞生之日(多指农历),都吃蛋、面,谓“做生日”,意太平、长命。现在,有的人过生日,点蜡烛,备生日蛋糕,邀请亲朋好友到家热闹一番。岳父、母生日,女婿要备面、肉和其他珍品祝贺,谓为丈人、丈母娘做生日。岳父、母收的礼物数量不限,不过收到礼物后,要回谢红布及彩花之类东西。这种礼节至岳父、母逝世为止。
做寿,凡年满50岁以上的长者,逢十过生日,称“做寿”。贺客一般备红包、烛、炮或蛋、面等祝贺。有的还送寿屏、寿轴之物。女婿、孙女婿须送寿桃,取蟠桃“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之意。主人家里挂红灯,贴寿联。上寿的老人坐在中堂接受子孙、亲友拜贺。是日,请客数桌,富者数十桌,还雇请鼓乐吹奏或请戏班演出,热闹非常。
来源:玉融逸闻 编辑:伍定瑞
公众号首发转载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