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大屠杀纪念馆中的受害者照片墙
在另外一些国家,为了防止悲剧的发生,强人们开始上台维稳。他们上台的初衷并不是暴政,只是为了维持住殖民体系留下的不稳定架构。但维稳产生的高压最终带来了巨大的统治成本,让政权本身也难以维持。在扎伊尔(即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强人蒙博托成了非洲形象的代表。乌干达的阿明、中非的博卡萨,他们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只能依靠条件反射式的高压进行统治,将国家变成了超级监狱。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受害者的集体墓穴
最近下台的穆加贝声名狼藉,但他也曾经被尊为民族英雄。他既完成了从白人到黑人的改朝换代,又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殖民地时期留下的社会结构的稳定。但最终他维持不下去了,必须依靠高压进行统治。
在前半段世人将他捧得过高,在后半段又将他贬得太低,但他其实是连贯的人。他曾经努力维持,却又被他维持的社会体系拖住,要想继续下去,只能更加强硬,否则,这个社会依然会崩塌。
要想了解非洲的问题,不能仅仅了解那一个个貌似可笑的将军、领袖、独裁者,而应该了解决定了他们“表演”的社会环境。可以说,当西方殖民体系撤出非洲时,由于国家结构天生的不稳定,必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局部“地震”,才能出现稳定的国家。如何带领人民度过这个不稳定阶段,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需要时间去解决。
更麻烦的是,这个难题留给了本来知识就不足的非洲人。他们在殖民时期就没有接受过足够的宪政教育,缺乏政治架构能力,当被赋予如此重大的责任时,他们只能依靠权力本能地去构建更加稀奇古怪的政府。
于是,非洲成了人类政治的试验田,不同的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方案,有的选择社会主义,有的选择资本主义,还有的选择威权或者独裁。加上国家之间、部落之间的摩擦,非洲变得错综复杂。
不过,当我们这样泛泛谈论时,又错过了非洲每一个国家的独特性。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试验,现在的非洲已经开始分化。有的国家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正在步入稳定期,而有的国家却陷入了更大的不稳定状态。
将非洲看成铁板一块是错误的,非洲的政治领袖也在一代一代演化,从最初的知识不足到如今大多具有全球视野。
非洲的第一代领导人大都是斗争起家,他们相信人定胜天,强调国家控制。
由于第一代领导人无法率领非洲步入发展轨道,第二代领导人依靠政变上台,开始了另一次蛮横的试验,依靠强力、封闭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性。著名的非洲独裁者大都出自这一代。
当非洲人理解了独裁的危害时,第三代领导人上台了。他们以反对独裁起家,却又明白非洲的离心力太强,暂时无法过渡到西方式的民主,他们往往建立了民主架构,却又采取威权统治的方法长期执政。这种方法还算不上民主,但比起前两代领导人,这种执政方式已使国家变得更加稳定。
当第三代领导人下台后,有的国家会保持威权制,另一批则会转向更加民主和灵活的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洲迟早会和美洲、亚洲一样,产生一批明星国家。
从2014 年开始,到2017 年,我曾经两次前往非洲考察那里的社会和政治演化,本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写成的。它追述了非洲文明的发展轨迹,从基督教、伊斯兰教进入非洲开始,到西方人对非洲的影响,当然更主要的部分留给了非洲独立后的自我挣扎。
郭建龙非洲行路线图
在非洲,基督教是最早落地的现代宗教,除了埃及之外,最著名的基督教国家就是埃塞俄比亚。于是,我们的故事从埃塞俄比亚开始讲起。
本文节选自《穿越非洲两百年》,作者是新锐历史畅销书作家郭建龙,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著有社科历史著作《汴京之围》及“中央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记“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穿越非洲两百年》 是他的最新作品。
活动预告
《穿越非洲两百年》线上首发签售
时间:2020年5月16日14:00
战争、贫困、腐败、疾病……非洲问题从何而来?
熬过了混乱期的非洲,该如何摆脱殖民主义的梦魇,抓住发展的机遇?
从合作伙伴到命运共同体,中国在非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过去两百年,非洲人民走过了被殖民、求独立的历史时期,现已进入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重新认识非洲、重估非洲的价值是作者写作的初衷,更是时代的重要命题。
作者曾两度深入非洲,试图通过游走、观察和研究等方式去解答这些问题。他以历史的脉络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问题为纬,深入地讨论了非洲问题的形成、发展与现状,揭示了非洲三代领导人和非洲人民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
扫码即可购买《穿越非洲两百年》签名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